《临时天堂》
中新社北京8月6日电 (记者 陈溯)近日,广东、广西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。6日,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广东省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影响,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。
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表示,6日白天,主降水区仍在华南沿海,但逐渐减弱,华南北部生成新单体并逐渐加强,最强位置可能位于广西中部偏北,预计广东北部和西部、广西中东部和南部沿海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,广西东部、广东西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,局地特大暴雨,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(最大小时降水量达20至50毫米,局地可超过80毫米),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。7日,广西北部、广东北部部分地区有大雨、局地暴雨或大暴雨。
此外,7月15日以来,青海经历了5轮强降水天气过程,降水落区高度一致,位于青海东部,全省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43.0%,为历史同期第3多。青海省气象台预计,7日至8日,青海东部有中到大雨,局地暴雨,有点多散发、点强面弱型强对流天气,由于前期土壤饱和,近期降水频繁,降水落区与土壤饱和区高度重叠,极易诱发中小河流洪水、山洪、山体滑坡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。
方翀提醒,广东、广西仍有强降雨,累计降水量大,需防范叠加效应,特别注意交通出行安全,避免前往山区、河谷等灾害隐患点。另外,预计未来一周,河南、山东等地进入多雨时段,利于缓解旱情,但也应警惕暴雨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。(完) 【编辑:李润泽】

着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是郭大顺在北大读书时的导师。两年前刚刚发现东山嘴遗址时,郭大顺便写信告诉了他。彼时的他正在酝酿日后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观念的“区系类型”理论,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从北方寻找中国古史突破口。东山嘴的出现仿佛一道倏然降临的指向标,大音希声般地提醒着他,中华文明起源可能会在辽西找到答案。1983年,他踏上了东山嘴的土地,并在随后召开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专题座谈会上明确提示:要在喀左、凌源、建平三地交界处多做工作,会有更惊人的发现。“苏先生称这个交界地区是考古的金三角,促使了我们当年秋天(正式)开始发掘牛河梁。”郭大顺说。《临时天堂》 而在郭大顺看来,未能发现的居住遗址或许恰恰说明了牛河梁文明的发达程度:“一般的生活遗址可能距离比较远,(因为)它的祭祀是独立的,不和生活区搅在一起。”他认为,牛河梁遗址不仅可以确信代表着文明,更应该是红山文化的中心:“它的北南东西都有红山文化遗址,它那个位置也是四通八达、交通中心。”